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幼儿园孩子的情绪效应

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_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与感悟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_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与感悟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_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与感悟

一、幼儿园孩子的情绪效应

刚开始入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拒绝入园,这种情况让家长们很是头疼。看着孩子哭,自己心里也很难受,想帮助孩子,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孩子哭闹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孩子初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熟悉的家,周围的人、环境、规则都不同,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只有极个别适应能力特别强的孩子才不会哭闹。孩子哭闹,实际上是因为自己不会用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只能用哭闹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一直被压抑,时间一长反而会出现问题。
孩子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教育专家把它归为分离焦虑,这是一种可能性,其实还有更多可能性,尤其是情绪方面的问题。
孩子入园哭闹,警惕情绪上的“蝴蝶效应”
西方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会以链条方式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这种现象叫作 “踢猫效应”,不良情绪是一对一进行传递的。
但有时,一个人的不良情绪还会传递给两个以上的人,或者一个人受多个人负面情绪影响。每个人的不良情绪都是扇动一下翅膀的蝴蝶。不良情绪的传播导致每个人都是多种不良情绪的受害者,多种不良情绪交织叠加,导致人的心理自我平衡能力下降,人会变得烦躁、焦躁。这种现象叫做“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给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说明蝴蝶效应威力巨大。
“蝴蝶效应”产生的因素
孩子入园哭闹,本身存在焦虑情绪,再加上家长和小朋友的负面情绪,无异于火上浇油,加速放大,就形成了一个不良情绪构成的云团。
孩子自身的情绪问题
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6-15个月时,是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比较依恋爸爸妈妈。第二个是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也叫做入园焦虑。孩子来到幼儿园,一切都是陌生的,要学会跟陌生人相处,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孩子难免会出现焦虑情绪。
无法适应新环境
孩子入园后,和在家里不同,要自己做更多的事情。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睡觉、自己找老师和小朋友沟通。家里可以随心所欲,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到了幼儿园就没这么自由了,一切都要集中时间,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事。很多小朋友会尿裤子、憋大便,感到特别不舒服,孩子会产生畏难情绪。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三、简述儿童情绪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毛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目于爱与被爱、尊重与自尊的需要,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活泼、愉快,反之,则可能使他们焦虑不安。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对幼儿的态度,是幼儿情绪情感的最重要的动因。
不仅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有一名幼儿,父母、教师都挺喜爱他,但其在幼儿园就是不高兴,也不愿上幼儿园。通过观察、谈话发现,原因在于同伴不理他,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小朋友的排斥、拒绝,或者忽视、冷落,对幼儿常是一种痛苦。
(二)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新生儿只有几种非常简单的情绪,如愉快、恐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的种类逐渐增多。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羡慕、羞愧、责任感、妒忌、骄傲,等等。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幼儿的情感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幼小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强的冲动性,当他们处于激动的状态时,常常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一些冲击性的行为,当然,他们更不会考虑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个劲儿看见别的孩子欺侮小弟弟,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一边喊着:“不许欺侮小弟弟”,一边却伸出拳头朝欺侮人的孩子身上打上一拳。大些的孩子则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过于强烈的外部情感表现,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家长心得体会

怎样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

儿童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觉察情绪、表达情绪,以至于利用情绪被认为是情绪管理的要素。情绪是指感觉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同时它也蕴藏着表现某些行为的倾向。幼小的儿童已经是个情绪的个体,能表现出恐惧、愤怒、欢愉、惊讶等情绪,三至六岁的儿童对情绪已大致了解。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其长大后的情绪了解及情绪表现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步骤

1.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

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孩子经历愤怒、嫉妒、沮丧、失望、悲伤、焦虑、不耐烦等负面情绪。有些父母甚至还会给这些负面情绪贴上道德的标签,如果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借由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

 其实,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

2.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

3.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4.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

5.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6.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示范、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 当孩子生气时我们这样说:生气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现,你要接受它,然后试着去慢慢放下, 之后你的心情会好一些,就算还是不开心,你还是做不到,那就顺其自然。我们依旧爱你,你也不会受到影响,你的世界依旧一片光明,告诉自己生气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可以生气,可以生爸爸的气,也可以生妈妈的气,生别人的气,甚至生自己的气,只要不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慢慢放下,克服它,有时候可以直接停下来,大声的喊,或者 。我不喜欢你骂我,这样我会生气的,但这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把话说开,这样才知道我们的底线是什么,然后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超越。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现在我们去散散步,把坏心情抛到一边去,你可以奔跑或者大喊,只要能使自己开心起来。现在抱抱我好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_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与感悟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_幼儿园孩子情绪体会与感悟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