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_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的话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_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的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孩子学校受欺负,父母该如何教育
- 2、幼师如何教育欺负同学的孩子王?
- 3、你:孩子被人欺负,除了愤怒和心疼,家长应该怎样做
- 4、说说孩子被别人欺负时,作为家长的你都是怎样处理的
- 5、放手孩子最好的教育 怎样教育孩子还手
一、孩子学校受欺负,父母该如何教育
教育界曾经有一个课题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
辩论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个观点:
-
用合适的方式告诉长辈;
-
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
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则要懂得吃亏;
-
打回去啊。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
女孩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脸。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女孩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上。男孩子开始大哭,女孩和妈妈站在原地。女孩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妈妈身上凑。但她知道,妈妈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孩认为她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
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女孩和妈妈站在一边。这时候男孩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孩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
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了男孩母亲整个事情的过程:
⊙ 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 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 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
男孩的母亲在听完整个过程后,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抱着儿子就走。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此时,一个孩子的家教显露无疑。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来很高兴,搂着自己的妈妈又亲又抱。看得出来女孩很喜欢妈妈的处理方式。
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校园欺凌”的新闻:
1月18日下午,曾获得过广州市“三好学生”称号、广州市“硬笔书法”二等奖和广州市省赛征文二等奖的陈琪琪,因不堪校园暴力,在花一样的年纪选择用自杀来反抗校园欺凌。
5月21日上午,平江十一中八年级149班学生张佳兴与吴瑶琪发生小矛盾,社会青年罗××等两人得知情况后,于下午2点10分翻越围墙入校,与该校张佳兴等对吴瑶琪实施欺凌行为,并被围观学生用手机拍摄上传至网络。对吴瑶琪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实孩子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TA知道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上面案例中,女孩的妈妈在看到孩子被别人打,女孩还击的时候为什么没拉住她?因为这位妈妈相信自己孩子的判断,而事实也证明,在孩子的心中,永远是爱憎分明的,TA们对于爱TA的人充满着好感,对伤害TA的人会回击,而这又是人最初也最珍贵的棱角。
对别人的伤害忍让,甚至以德报怨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被伤害,其实就是一种本能。
1.教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表达自保的意愿
“不对,不是这样的”
“你打人不对!”
“这是我的东西,还给我!”
无论是自己的意识,身体还是物品,这些对自我权力坚决的捍卫,会让对方知道你不是那个可以任由人揉捏的软柿子。
因为很多孩子在最开始打人的时候都是带着试探,你不反抗,只知道哭闹,他则会越来越过分,他会慢慢跨越正常人际相处的那个范围,来抢夺原本属于你的权利。
捍卫自己的权益,这在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意味着自己的一个底线。将别人对你的欺负在试探中就扼杀掉。
2.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一位爸爸兴致勃勃的去观摩女儿排练芭蕾舞,却意外的发现有个小女孩坏笑着故意踩了一下自己女儿,然后用力的把女儿推倒在地。
而这时候,老师回过头来,却只是提醒他女儿要站稳,女儿委屈,那个推人的小女孩则回以得逞挑衅的眼神。
回家路上,爸爸和女儿聊天,得知女儿经常被打后,惊讶的问女儿为何不还手?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女儿说:“因为你不让。”
女儿说:“你说的尽量通过交流来解决。”爸爸愣住,哑口无言。然后教孩子:“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用暴力还击!”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开讲啦》做客的时候,就告诉大家要增强自己的体格,要有体育锻炼,不能一推就倒。
当然这一点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会比较瘦弱。但是打不过,也不能任由人欺负。哪怕是拖着对方在泥里打滚,也要让对方疼,不敢再来肆意欺负自己。
3.接纳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应。
当孩子打回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再虚伪的去说:“不能打人”。因为这是他所选择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要说的是分寸,即便是还击,哪些地方不能打。
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不还手的原因。不要觉得他吃亏了没用,而是接纳他的情绪。
这个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这种共情会让孩子有底气,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而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会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气场:我不爱动手,并不代表我就会被随意欺负。就算你比我强,我也不怕你!让孩子坚定这份觉知很重要。
所以: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体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铠甲,让他们无处可攻;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但也不让人太伤。
不进一寸,也不失一毫。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经纬度的,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缩水,也不会因为你的强悍而膨胀,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孩子,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孩子,不暖到烫伤自己,也不冷到冻伤身体,如果有人打你,就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回击。你的回击越掷地有声,你的未来更充满坦途。
没有人可以照顾你一生,而你要学会爱着自己,从现在开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领取中小学学习资料包!
【中学:台州言图培优(ID:yantupeiyou)】
【小学:言图智趣课堂(ID:zhiquketang)】
二、幼师如何教育欺负同学的孩子王?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强烈情绪地驱使下,手脚有时会比大脑先行动。当攻击行为发生时,首先大人们要迅速介入,阻止孩子的行为,并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其次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觉得爸爸妈妈爱别人比爱自己多?是别人无理的冒犯?还是因为始终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舒服?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触动了孩子的情绪。
接下来,针对这个原因和孩子讨论,除了用攻击的方式外,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最后,真诚地道歉,握手言和。可以试着和孩子制作这种反暴力卡片:手不是用来推人的,双手可以洗手,拍手,画画,来一个爱的抱抱~(手可以换成脚、嘴巴)。这也是一种教孩子学会表达的方式。
对很多小孩子来说,大部分的暴力行为可能都是因为不当的表达方式引起的,所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解决暴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当我生气的时候,我可以说……当我高兴的时候,我可以说……制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转盘,和孩子模拟遇到的各种麻烦,然后在转盘上找出对应的方法。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解决暴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三、你:孩子被人欺负,除了愤怒和心疼,家长应该怎样做
孩子被人欺负,除了愤怒和心疼,家长应该怎样做?
孩子被人欺负了,要怎么办?看着孩子情绪低落,不敢上学,作为家长的你,要怎样拯救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帮助他重新找回自信?
请看临床心理治疗师,主修儿童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出版《爱在左,管教在右》等书籍的心理专家金韵蓉,请她来谈一谈如何处理孩子间的争执。
我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班上有个个头很大的男孩总是喜欢欺负他,儿子在尝试了告诉老师很多次之后,仍然无法停止被欺负。于是他爸爸和我只好出手相救,我们先改变了都是由我送他上学的方式,让他爸爸每天牵着他的手进学校。除此之外,孩子的爸爸开始对5岁的儿子进行一系列的体能训练,带着他踢足球、投篮、爬竿、甚至参加学校的跆拳道班……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
一.让孩子知道他有支持他和可以信赖的父母;
二.培养孩子面对威胁时的勇气和需要应变时的灵活体能。
我是个曾经专为高中学生做心理治疗的心理老师,就算是在当年那个民风淳朴的年代,学生之间的霸凌(Bully)现象也多有所闻,从我自己的专业观察中,我发现受欺负的孩子一般都有个共同的特质——胆小害羞,因此身上所散发出的气息很容易让自己成为猎物。所以,我们刻意地培养儿子的体魄,让他在人群中拥有信任自己和震慑猎者的“气魄”。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从来、也绝对不允许儿子出手还击,因为这不是我们训练他的目的,也不是我们希望他养成的应对人际关系的习惯方式。
我知道任何一个家长在面对孩子被人欺负时,都难免愤怒和心疼,我自己是个母亲,我十分明白这一点,但我也知道自己绝对不希望在孩子还未建立起理性的价值观之前,就给他灌输一个单一的处世标准,而这个标准有可能让他长大后在繁忙的交通尖峰时段,因为一个单纯的擦撞而和人大打出手,而且,如果他出手还击,结果不是别人受伤,就是他受伤,而这个代价是会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越来越高的。
因此,作为一个母亲和心理老师,我的建议和自己奉行的处理方法是:
1. 成为孩子可以安心告知的后盾
根据我多年的辅导经验,越演越烈的霸凌,往往来源于受欺负者的隐忍。而被欺负的孩子之所以隐忍的原因,不外乎有这些担心:怒不可遏的父母知道了,会在学校里扩大事端,让他更难生存;歇斯底里的父母知道了,会在学校里大吵大闹,让他丢人现眼;不保护他的父母知道了,会责骂他自己没用,反而受伤更深;而鲜少陪伴孩子的父母,也许根本就无暇去觉察孩子受到了欺负。而能改善现状的父母,是能让孩子不担心告知所带来的后果,能勇敢的说出实情,并一起想办法解决的父母。
2. 培养孩子勇者无惧的气质和体魄
我儿子在幼儿园大班受到小朋友欺负时,他爸爸也许可以牵着他的手震慑住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男孩,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儿子的爸爸不可能在他高中时,还牵着他的手去吓退另一个高中男孩。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他拥有自己就能吓退男孩的“自信气质”,这种气质不是肌肉发达或好勇斗狠,而是一种不会再吸引猎人的气场,是那种不回避人眼神、敢在人群中昂首阔步,知道自己是个“很棒的人”的那种气场。(请相信我,这种气场不仅在学校里有用,将来在职场里一样有用!)。
(不过,针对是否出手还击这一点,如今已32岁的儿子给了我一个中肯的看法。他认为对一个女孩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遇到欺凌时可以遵循的标准,因为女孩的自尊和自信原本就不建立在“英雄的想象”之上;但对男孩来说,如果总是打不还手、拔腿就跑,那么“自己对自己的鄙视”会是成长中男孩更大的杀伤力量。
所以依据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所得的经验是,男孩家长除了培养孩子具有足以自信的气场和体魄之外,有时也得“法外施恩”允许孩子打一场快意恩仇的架,而且,他请我相信他,当男孩真的在外面打了一场架之后,除了发泄了闷气之外,那种后怕的心理会自然而然的阻止他再继续去打架的。因此,来自一个如今事业小成、风度翩翩的32岁男人的建议是:孩子打完架回家之后,不要立刻责骂激化他的情绪,当然也不要拍手叫好,只要满怀爱意地帮他擦洗干净,等晚上睡觉前再好好地和他谈谈就行了!
3. 帮助孩子结交朋友
根据统计,在学校里形单影只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负,因为他没有可以在事发时出手相救的同伴,而往往霸凌者却都是呼朋引伴,事实上内心却十分胆小、或甚至受到家暴的孩子。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太会主动交朋友,我们就帮助他安排一些活动,可以请同学到家里来玩,可以主动张罗一些家长们可以一起参与的郊游,总之,帮助孩子拥有班级内朋友圈,让他既不形单影只,也从而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4. 父母挺身而出
如果孩子确实已受到了霸凌,而现况也无法改变,此时,父母的挺身而出是非常重要的。
“理性”而“有礼”的请老师帮忙安排个家长之间的聚会。请不要直接找对方家长,也不要请老师帮忙传话,在老师的参与下,面对面的沟通能减少误会和可能的危险,也能更清晰地评估现况是否真有转机。如果对方家长也愿意理性沟通和试图改善,那是最好;可如果对方孩子的暴力习惯是来源于家长的错误示范,那就需要考虑是否在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前,给孩子转换个更安全的环境。请不要以是否会“影响学习”为转学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因为一旦事态不可控制时,我们就会明白孩子的身心安全远远大于他的学习表现!
讨论孩子在校内所发生的冲突之外,还有一个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冲突,那就是孩子在学习班或游乐场里和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或游乐设施而引起的小冲突。这些小冲突看起来似乎不太重要,但家长在那个当下如何处理冲突,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
所以,我的建议是:
1、如果这些冲突是随机的、无法预期的、而且短暂的,那么就可以在事发后(通常是被抓、咬、拍打后)立即把哭泣的孩子带离现场,不要得理不饶人的去兴师问罪,因为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安慰孩子受挫、受惊吓的情绪。
2、把孩子带离冲突的现场后,搂着他,向他解释那个抢他玩具的小朋友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可能原因,例如:他也许在生某一个人的气;他可能今天身体不太舒服;他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可能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好好的借玩具……。如果孩子安静下来了,可以让他参与讨论,这是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情绪的方法,此外,也是教导他遇到冲突时如何理解他人的方法。
3、在引导孩子理解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爸爸妈妈看见你被欺负的时候,也好心疼,也很生气,也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但我们不会因为生气就去大吵大闹,因为这里是公共场所,我们如果大吵大闹会影响到别人……(事实上,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引发了战争,会让孩子更挫折、更害怕,同时也做了最糟糕的示范)。
4、如果这次的冲突不是个偶发事件,而是在你温顺宝贝身上常发生的情况,那就要在初现端倪时立刻去改变它。我喜欢用睡前读绘本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在开放的故事情节和引导性问句下,让他用客观的情绪和角度去找到自己可采用的方法,而且最棒的是,这些方法是他观照内心后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已经具有了应对这些的能力,我们只要去强化这些能力就行了。
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负,你会怎么做?
四、说说孩子被别人欺负时,作为家长的你都是怎样处理的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五、放手孩子最好的教育 怎样教育孩子还手
家长总认为孩子年龄比较小,很多事情还做不了,也做不好,因此会包办孩子的一切。家长也许不知道,这种事事包办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会阻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教育孩子,家长应该适当放手,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长适当放手,孩子才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才有成长的机会。这样,孩子的劳动能力才能在动手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孩子对家长的依赖程度也会降低,孩子才能学会自我服务,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家长放手,孩子的意志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家长应该摒弃包办代替的教育方法,适当放手,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适当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目前,孩子的动手能力差,独立性弱,究其原因,和家长总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有很大的关系。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怕孩子做不好而包办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因此,家长应该‘’狠”下心来,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孩子6岁后,自我意识增强,如果家长总是帮孩子打理好一切,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消极作用。
包办会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该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3.适当放手,并不意味着放任
教育孩子,家长适当地放手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昧着对孩子的放任,放任不管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所以,家长放手管教孩子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引导、教育,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_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的话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_孩子被欺负怎样教育孩子的话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母婴健康成长群,学习健康育儿,产后瘦身,添加 微信:1533261829 备注:好身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tcf.com/1901.html